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争当大国工匠,练就新质生产力“金刚钻”

    本文字数:5759

代表们认真听会。

全省工会庆“五一”暨“争做技术能手、争当大国工匠”工作推进会会场。

推进会结束后,代表们在会场合影留念。

劳模先进代表在会场相互交流。

参会前,受表彰的代表相互佩戴绶带和奖章。

图片摄影:张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中国天眼、商用大飞机等“大国重器”,背后都有工匠人才的辛勤劳动、努力付出,他们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了基础性支撑力量。

“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期望。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成为江苏广大职工奋进的目标。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勇做“顶梁柱”,练就“金刚钻”。今年,省总工会在全省深入开展“争做技能人才、争当大国工匠”工作,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帮助广大产业工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拓展广大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空间和成长赛道,充分发挥大国工匠的潜能,为新质生产力助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赋能提质。

顾春燕:20年练就指尖绝活

为雷达“点睛”,在以微米计的芯片上“搭桥”,她用多年练就的指尖绝活,串连起最尖端雷达的核心。她就是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微系统事业部混合集成装调工顾春燕。

20年前,顾春燕从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进入十四所,走上雷达微波组件装配工岗位,日常主要工作就是组装雷达组件。在高倍显微镜下,利用头发丝八分之一粗细的金线,将高低不平的各类芯片连通激活,在只有指甲盖大小的近30层基板上,完成近百个芯片的贴装以及上千根金丝的键合。和传统意义上焊接不同,金丝键合技术就是缩小了100倍的导线连接,键合出的金丝长度不超过1毫米,让金线与芯片焊盘形成分子间连接以达到微焊接的目的。“金丝键合难度大、挑战多,但我乐在其中并且引以为荣。因为,我们做的组件不是普通产品,是军工产品;我们的工作不是一份普通工作,它承载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顾春燕说。

练就手上“绝活儿”,是顾春燕永不停歇的追求。刚开始接触键合技术时,她利用休息时间自学,没有工位练习时,就站着看别人操作,目不转睛地观察每一个细节。在肉眼下穿丝,全靠手感,超过5微米的偏差,金丝就穿不进去。经过数十年的坚持不懈,她练就了键合时将金线和手腕拱起弧度一致的技能,形成稳定的“肌肉记忆”。“我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不断进取,就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顶级高手。”

在某一款产品研制过程中,顾春燕和小伙伴们遇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键合难题。面对困难,她和设计师、工艺师深入交流沟通,凭借十几年练就的微米级小间距、低拱弧等极限键合技能,反复试验上百次,最后大胆采用直径只有15微米的微型刀具,割开芯片上10微米带钝化层的线条并键合到相邻位置,实现芯片内1微米互联不短路,顺利地在薄如蝉翼的芯片上完成“心脏搭桥手术”。“当我在电视上看到火箭成功发射、卫星成像清晰,过往的一次次创新、一次次坚守、一个个通宵,在脑海中掠过。我感觉到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推进,顾春燕的技能不断得到提升,先后参加省级、国家级微组装行业技能竞赛。备赛期间,白天完成科研生产任务,晚上加班复习理论知识,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当心中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时,每天叫醒我起床的不是闹铃,而是我心中的信仰。”功夫不负有心人,顾春燕以绝对优势夺魁。

一份匠心,重在传承。2019年,十四所工会创建“顾春燕·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展技艺传承、技术攻关、技能培训,开设微组装精品课程,参加“厚植奋斗文化、传播工匠精神”巡回宣讲等活动,多渠道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人人争当技术能手、人人争当大国工匠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创新工作室已获得“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等荣誉,先后培养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等数十名,培养高技能人才超百名,齐心协力为强军事业贡献微组装力量。

顾春顾坚信,没有等出来的成就,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她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追求技术技能的完美极致,和同事们一起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贡献更多军工力量!

黄剑:攻坚克难,创造海工奇迹

他从一名“中技生”,成长为世界一流海工产品研发电气部分的领头人,创造了海工业界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大国重器建设贡献力量。29年来,他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江苏最美工匠”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就是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工与新能源研发中心电气设计室副主任黄剑,日前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拟表彰对象。

20多年前,从南通市技工学校毕业后,黄剑进入南通中远船务工作,由一名维修电工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2006年,公司转型升级,黄剑成为海工研发中心的一员,从最初的参与安装维修,到主导设计研发。

2008年,黄剑参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圆筒型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希望1号”的设计建造。这是我国自主研制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世界首艘第6代半潜式海洋钻探储油平台。他带领团队进行多项技术攻关,其中配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节省电缆10余万米,节约资金超过600万元。负责研发建造的高压大功率发电机负载试验智能装置,解决公司所有海工项目各类高/低压发电机负载试验的要求,每年为公司节约300多万元设备租赁费用。

2018年,公司承接中铁建港航局自升式风电安装船项目订单,为了快速投入海上风电建设,推进绿色能源发展,该项目船东对项目周期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作为零号车间,黄剑团队的工作直接关乎这个项目的成败。他带领大家严抓设计关键环节,优化设计方案,推进精细化建模,优化调试方案,仅用16.5个月就顺利交付项目。这个项目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平台,各类指标均优于同行业,创造了海工业界的一个奇迹。

“创新总是不经意间发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之中,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所需、技术所用,是一名技术人员毕生的追求。”黄剑说。

作为中远海运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黄剑带领团队集思广益,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进行海工建造的各类技术攻关,参与“绿色智能海上风电安装船关键技术研究”“高端深水半潜式支持平台开发”等多个科研项目,申报专利30多项,并获得10多项专利授权。

黄剑注重团队成员职业素质培养,在“传帮带”过程中,总喜欢先问徒弟们“你有什么想法”,鼓励他们积极提出意见与建议,自主动手创新,形成了从“不敢想”到“大胆想”、从“被动做”到“主动做”的积极风气,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多年来,他先后为企业和社会培养500多名电工类高技能人才,徒弟们多次在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获得“江苏省技术能手” “南通市卓越技师”等荣誉。

2018年,黄剑被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学院产业教授,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先后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入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不断守正创新,才能拥有‘独门绝活’。”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黄剑表示,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岗位、感恩奋进,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不断学习新技术,推进智能化改造,将新技术应用到设计、生产、建造中,坚定推进“绿色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智能化制造”的创新发展理念,争做技术能手、争当大国工匠,为江苏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贡献更大力量。

无锡:引领产业工人由“工”变“匠”

近年来,无锡市总工会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强化“四多”举措,引领产业工人由“工”变“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多方聚力,用好产改政策“组合拳”

他们坚持把提升产业工人能力素质作为产改的核心要素,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产改配套政策研发,推动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无锡市关于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市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构建无锡新时代技能人才“1+X”政策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38.9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5.61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40%,领先于全省。

多元协同,构建职工赋能“大格局”

他们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在培养技能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元培育体系。

推动教育部门实施职业教育“攀登计划”、联合人社部门开展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全市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培训243.9万人次。

推动企业实施新型学徒制培训,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推动深化产教融合试点,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1家、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57家;推进职工培训基地建设,累计建成职工教育基地200余家、企业网上大学164家,打造无锡工会会员教育普惠平台,在线学习超1000万人次,被评为“全国互联网+工会普惠服务创新型平台”。

多维创新,打通职工成长“快车道”

他们坚持以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职工“五小”活动和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为抓手,助推产业工人迈上技能成才“快车道”。

出台《无锡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试行)》,创新构建市、市(县)区、企业三级技能竞赛体系。五年来,全市有586名职工通过竞赛获“市五一劳动奖章”“市五一创新能手”,4.17万人次通过竞赛晋升技能等级。

制定《无锡市职工创新成果奖励管理办法(试行)》,广泛组织职工“五小”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持续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发明专利和金点子创新项目评选。五年来,全市有350余名职工通过“四个十大”“五小”评选活动获“市五一劳动奖章”“市五一创新能手”荣誉。

坚持把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作为劳模工匠发挥引领作用的平台载体,建立市级以上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208家。今年以来,组织劳模工匠开展“师带徒”结对4753批次,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近100场次。

多措并举,打响无锡工匠“新名片”

无锡市总工会推动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设立每年的4月27日为“无锡工匠日”,把工匠精神融入城市血脉。

制定《无锡工匠选树管理办法(试行)》,组建由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等八家单位组成的选树工作组,构建无锡五级工匠(“大国工匠”“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无锡大工匠”“无锡工匠”)培育体系,鼓励部门、地区开展“青年工匠”“质量工匠”“惠山工匠”等条线工匠选树,注重从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中发掘后备人选,厚植工匠培育沃土。

开展无锡工匠选树活动,由市政府认定命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组织无锡工匠认定工作,建立无锡工匠人才库,将历年评选的“太湖工匠”“我心目中的无锡工匠”等对应纳入“无锡大工匠”“无锡工匠”名录。截至目前,全市有大国工匠2人、江苏大工匠4人、江苏工匠62人、无锡大工匠78人、无锡工匠81人。

公开征集“无锡工匠”logo标识,加强“无锡工匠”品牌运用和保护,市级技能竞赛统一冠名“无锡工匠”标识。印发《无锡工匠礼遇政策措施(试行)》,鼓励企业向获评工匠发放岗位津贴;举办无锡工匠日系列庆祝活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工匠、学习工匠、关爱工匠的良好风尚。

靖江:多方位搭建赋能成长平台

靖江市总工会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搭建“劳动竞赛、群众创新、匠心传承”赋能成长平台,加快建设工匠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涌现出以全国劳模、江苏大工匠黄俊为代表的一大批工匠人才,35名职工获泰州市级以上竞赛奖项,2名职工获全国技能竞赛一等奖,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500人,实施“职工创新成长工程”入选2024年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主题劳动竞赛推动技能人才竞相涌现

精心组建职工代表队,出战长三角地区叉车维修技能竞赛,斩获个人一等奖、团体三等奖。推动国信电厂、中建钢构等重点企业申办省引领性劳动竞赛,举办江苏名厨中式烹调技能竞赛,组织2个重点项目参加泰州市重点工程劳动竞赛,以高层次竞赛平台淬炼高水平工匠人才。

出台《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连续举办四届“技工技能节”,分市级、镇级、企业级三个层次,年均开展60场劳动竞赛,覆盖两万余名产业工人,挖掘近100名技术能手、行业状元,为产业发展储备一大批种子人才、未来工匠。

组织开展“学知识、强本领、促生产”岗位练兵活动,引导职工在工作中比赛,在比赛中成长,快速适应岗位,成为行家里手。近年来,年均参与企业500余家,覆盖职工35000余人,5000余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

“创新成长工程”激励一线职工脱颖而出

开展“五小”评比活动,通过工会发动、先进带动、荣誉促动,全面提升“五小”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率,年均征集案例800余个。精心组织靖江市创新成果评选,鼓励职工踊跃参加省、泰州市“三十”活动,为产业工人搭建“五小—创新成果—三十项目”成长阶梯。

聘请95名劳模工匠、技能大师,组建“职工创新成长导师团”,为创新苗子和潜力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进行创新辅导。两年来,共举办线上讲座16期,线下交流22场次,技术指导680余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96项,7个项目入选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1个项目获全总20万元创新补助,6个项目获评省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五小优秀案例”。

联合科技、工信、市场监督等部门,为产业工人开辟“专利申报绿色通道”,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年均申报专利超1100项。挂牌28家“职工创新工作室”,聚力推动团队创新、企业创新。两年来,480余家企业、12000名产业工人参与职工创新,产生2000余条“微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67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近2.2亿元。

匠心传承计划助力产业工人加速成长

依托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高标准建成“靖江工匠学院”,为产业工人学习钻研、创新创造、提升技能打造平台、提供舞台。年均开展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管理等技能培训200余场,培育职工18000人次。开设“智改数转”学历提升两年学制班,150余名一线职工提升至本科学历。

在工人文化宫建成劳模工匠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协会作用,邀请工匠大师、行业专家,围绕新兴行业和前沿技术,开展技术交流,进行项目攻关。组建8支“劳模工匠助企服务队”,为50余家企业解决129项技术难题。

开展“靖江工匠”寻踪行动,带动鼓舞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2016年以来,共评选三届35名“靖江工匠”。各级劳模工匠专注技能技艺,不断创新创造,成长出1名江苏大工匠、3名江苏工匠、11名泰州工匠。